还记得小的时候你背的第一首古诗吗?
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。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。
这是李白的《静夜思》。
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(726),当时的李白26岁,独自旅居于扬州。
在一个月明星稀的晚上,他看着窗外一轮皓月,突然升起了浓厚的思乡之情,于是有了这首《静夜思》。
明亮的月光透过窗户洒在地上,仿佛地上泛起了一层薄薄的清霜。诗人不禁抬起头来,看着天空中那一轮皎洁的明月,不由得低头沉思,想起了远方的家乡。
春眠不觉晓,处处闻啼鸟。夜来风雨声,花落知多少。
这是孟浩然的《春晓》。
这首诗应当是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。
诗人在一个春天的早晨,一梦醒觉,只听得耳边处处是鸟儿婉转动听的歌声。
诗人想到一夜风雨,大概有很多花儿被打落了吧!
历来写春的诗句不在少数,而孟浩然却独出心裁的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,从听觉着笔,写春天的声音。
处处啼鸟,潇潇风雨,鸟声婉转,春雨凄迷,诗人虽是在室内,却仿佛透过这沙沙声响,洞见了无边春色。
而由“喜春”到“惜春”,更能让人感到诗人的一颗敏感善良的心灵。
鹅鹅鹅,曲项向天歌。白毛浮绿水,红掌拨清波。
这是骆宾王的《咏鹅》。
据说这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一首五言古诗,并因为这首诗,有了“神童”的美誉。
小时候的骆宾王,住在义乌县城北的一个小村子里。村外有一口池塘名叫骆家塘,每到春日,塘边柳丝飘浮,水上鹅儿成群,美丽极了。
有一次一个客人来访,他听闻了骆宾王的聪慧,就想考考他,于是指着鹅儿要他做一首诗。骆宾王稍稍思索了一下,就写下了这首《咏鹅》。
“鹅!鹅!鹅!”,诗歌首句连用三个“鹅”字,反复吟唱,使情感昂扬。
“曲项向天歌”,第二句写鹅儿鸣叫的神态,它们伸长着脖子,嘎嘎嘎地朝天长鸣。
“白毛浮绿水,红掌拨清波”,则写鹅儿们在水中悠然自得的情态。
诗人用一组对偶句,白毛对红掌,绿水对清波,白绿对照,红青映衬,趣味无穷。
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。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。
这是王之涣的《登鹳雀楼》。
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,不仅王之涣因这首绝句名垂千古,鹳雀楼也因这首诗名扬中华。
前两句写诗人登上鹳雀楼所望见的景致,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之势。
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沉没,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,气象何等壮大。
后两句则尺幅千里,诗人说,如果你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,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。
字句间,洋溢着盛唐诗人们昂扬向上进取的广阔胸襟。
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。四海无闲田,农夫犹饿死。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。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。
这是中唐诗人李绅的《悯农》二首。
小时候,为了让我们学会珍惜粮食,也许父母曾不止一次地教我们读这两首诗。
这两首诗主要写农民的辛苦和粮食的来之不易。
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,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粮食。四海没有闲田,可仍然有农夫被饿死。
农民们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,一滴滴汗珠从额间留下落在泥土上。又有谁知道我们盘中的饭食,每一颗每一粒都是农民们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?
从前读着这些诗的我们,如今都已长大了,可这些诗曾带给我们的美好记忆,却永不会被抹灭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