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据《智能制造发展规划(2016—2020年)》目标,我国将研发一批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,突破一批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,打造智能制造生态体系,在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改造。
智能制造快速发展给传统产业和岗位带来冲击的同时,将形成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、增材制造、智能物流与仓储等新的智能产业,智能网联汽车、智能工程机械、服务机器人等新的智能产品,特种工艺与精密制造技术、人工智能、云计算技术与应用等新的智能技术,工艺仿真软件、企业资源管理软件(ERP)、嵌入式数据库系统与实时数据智能处理系统等新的工业控制、业务管理、数据管理软件,以及参考模型、标识解析等基础共性标准和数据格式、通信协议与接口等关键技术标准等新的智能标准。这些由智能制造带来的新的新兴产业、装备产品、技术工艺、软件标准等,必然需要相应的专业人才进行支撑。
职业院校应积极适应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,按照最新高职教育专业目录增设前沿和紧缺专业,如智能控制技术、云计算技术与应用、增材制造技术、工业物联网技术等专业;根据智能制造衍生出的新业态、新技术、新产品、新模式,开发智能制造新专业,如服务机器人技术、人工智能技术、工业及管理软件技术、大数据技术等新兴专业,以尽快适应智能制造对于新兴专业人才的需求。
智能制造相关专业的调整与设置,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,更是高职教育责无旁贷的责任。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加强智能制造的内涵要素、规律特征、路径策略等方面的研究,提升专业设置的前瞻性、科学性、针对性,为智能制造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。
